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五章 修建住所

第七十五章 修建住所

    其实并不是只有严亦飞如此重视屯田。在历史上,毛文龙的东江镇就十分的注重屯田事宜。这东江镇远在海外,其军需补给只能通过海运进行。然而海运解饷往往不及时且不足额,兴举屯田以补充军食便成为客观需要。

    此外,当时东江镇已经成为辽东汉人的避难之地,为了解决大批投奔辽民的生养问题,编农开屯、资粮养民是维系人心的必行之举。

    同时,这军饷供应是东江军在朝鲜以及长山群岛诸地从事抗金斗争的前提条件。可是由于远离中原,东江军最初并未得到明廷任何的军需补给。为了支给粮饷,东江军一开始只能向海岛商人和朝鲜借粮、贸粮。在最艰难的时候,东江军“兵无担石”,只能“各散往村屯乞食”。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直到天启二年,明廷才开始以海运的方式接济东江,以二万兵所需口粮为额,年输送军粮十二万石于东江;天启四年,又增加至二十万石。

    海运为东江镇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供应,支持着前线的抗金斗争。可是随着东江军伍的扩充,军中粮饷需求愈多,海运解饷又因失风、漂损、官吏侵冒导致接济不时且不充足,因此即便有向商人劝助和向朝鲜贸借的途径来筹措军粮,依然不能解决东江军食匮乏的难题。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利,兴举军屯,以补贴军需,“赡师旅而省转输”,成为必行之举

    由于东江军在敌后坚持抗金斗争,屡屡派兵渡过鸭绿江,招纳辽民回乡,一批批不屈于后金残暴统治的辽民纷纷渡江来投。

    这些失去土地衣食无所的辽民或被安插于东江镇所属海岛,或被安置于鲜地,急需救济。可是当时明廷并不愿如关内流离辽民之例发银赈济东江辽民,明确要求东江镇“以饷兵之费以并养民。”

    因此海运有限的军饷成为供养辽民的倚藉。为了解决辽民的生养问题,施行民屯,使民安居,便有其十足的必要性。

    因此,毛文龙鼓励辽民屯垦荒田,按丁授予田亩,分屋舍以安居,根据土地肥瘠程度分等收取税粮。至于贫苦无余货的辽民,由官给牛、种、耕具。岛中主要种植米粟、小麦,老弱、妇女也协助屯丁从事耕犁、织布等农活。

    为了加强对屯田的管理,毛文龙在各岛“各立一个劝农官”,负责监督屯田、课收税粮。又在岛中建有仓库,囤积粮食,“以备粮运一时不到,可以接继度日。

    ……

    严亦飞见众百姓已经接受了他关于屯田的条件,于是就让胡常平从船上找来一套桌子椅子,他坐在椅上开始为这群辽东百姓们登记文册。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严亦飞此时十分感谢自己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送他学了软笔书法,而在那个书法班上专门学过繁体字的书写。因此他用毛笔书写繁体字并不是问题。

    此时大明上下,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军中,文盲率都非常的高。尤其是在乡下,能稍微写几个字,能算点数,就已经算是文化人了。因此这件事情除了严亦飞自己亲力亲为还真没办法。不

    过不可能以后这些事情都由他一人包办,看来以后要在这辽东百姓中寻找一些能读会写之人,办理案牍文书事务,充任为书吏了。

    那些百姓见严亦飞竟可以流利书写,也是暗暗诧异,各人脸上都是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毕竟这个年代,在大明军中,贵为参将、游击者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怕是也得有一大半,即使官至总兵副将的,也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

    由于太祖朱元璋带了一个好头,在这大明上下就是如此,普通百姓对于能读书识字的人总是让人佩服的。

    不过让严亦飞吃惊的是,当轮到自己为那叫然儿的俏丽身影登记造册时,那女子竟然自己提笔,为她一家老小写上了名字和年龄,尤其那一手娟秀的小字,实在是把严亦飞那点书法功底比了下去。

    最后,当所有人都登记造册完毕后,经过严亦飞的计算,这一百户辽东百姓共有人口五百六十八人,其中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共有一百二十二人,成年男子二百三十一人,其中十八到四十五岁的壮丁一百二十七人。另有成年女子二百一十五人。

    严亦飞登记完毕之后,时间已经到了未时,再过两三个时辰天就要黑了。于是严亦飞让卢庆瑜领着手下的军士为这些百姓安排住的地方。这么多的百姓,暂时也没有现成的房间可以安排,只能先让他们先搭建地窨子居住。

    其实北地的流民一直都有在野外建盖地窨子居住的习惯。那最简单的地窨子,无非是在地上刨个坑,找些石头树枝在周边垒个小墙,然后在顶上搭一些茅草便可成房屋了,这种建筑简单有效,不需什么特殊的原料,听闻传自塞外胡人,只要有一定的柴草碳木,便可很好地抵御严寒。

    不过严亦飞要为众人搭建的地窨子是一种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易房屋,挖制的方式也并不复杂。先在地面以下挖约两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十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这地窨子可以抵御风寒,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严亦飞小时候在农村爷爷家帮助邻居修建过地窨子。所以他便带头开始干起活来。他先找到合适的位置刨了个大坑,然后修正立面光滑整齐一些,找来木头和树枝搭在上面,然后盖上玉米秸秆,再覆盖厚厚的一层泥巴,就是个简易的房子,三分之二在地下,地上有一米高左右,还在门口一侧加个窗,用木棍做窗棂。这就是地窨子。

    等到秋天,他还会带领众百姓早早打草晒干储存备用,天一冷,把干草铺在土坯炕上,厚厚的一层,倒是很管用,效果很好。到了数九天,土坯炕下再呕炕,土坯炕有了点热气。在明末的时候,搭火簸箕很流行,点把火,拿簸箕罩住,让烟气吹进被窝,有了热气,钻进去就没那么凉了。

    在其他方面,他只是要求那些新居民搭建地窨子时要排列有序,严亦飞在地窨子群中间规划了一横一竖两条大街。同时还修建了男女茅房,他要求百姓们方便时也要集中到一个茅坑内,不可乱撒乱排,尽量注意卫生。

    由于修建极其简单,众百姓和军士也是在严亦飞的带领下一起埋头苦干。所以到了晚饭之前,一个个地窨子己经具备了雏形。

    众人一共搭好了一百多个地窨子。百姓方面,每户一个地窨子,而严亦飞手下的战兵们,则每十人一组,共用六个临时充当军营的大一些的地窨子。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一堆堆的柴火燃起来,加上不是传来了小孩的玩闹笑声,给这石城岛上倒是增添了许多生气。

    当天晚上,严亦飞就主动带头搬到了地窨子里,这地窨子内修成土炕的样子,上面铺上厚厚的干草,然后再铺上褥子和棉被,刚开始由于很松软,很舒服,也很暖和。只是每天睡醒之后,满被窝的都是碎草,晚上睡觉时再抖一下,免得感觉很扎,但是睡着了也就感觉不到了,这守备石城岛的第一夜,众人倒也睡的十分香甜。凝暮黄云的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