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万年大明在线阅读 - 第二十九章 新军备彻彻儿山初露峥嵘

第二十九章 新军备彻彻儿山初露峥嵘

    扣扣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金陵圣旨到燕王府。敕命燕王朱棣,选精卒壮马赴大宁、全宁。沿河南北巡视胡兵所在,随宜掩击。燕王遂亲领军燕山三护卫及火器营出兵。这次将会是新形态的火器初战。谁都没有想到会是个什么结果。

    大宁北控辽河上游赤峰,东控大凌河流域于营州卫遥相呼应。西接宣府大同,南靠燕山长城喜峰口。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元中期大宁路人口接近四十五万,当时辽阳行省总人口才不过六十万。大宁一路占辽阳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元末红巾军北伐,至正十八年焚毁上都开平。接连夺取大宁、懿州、辽阳、平壤等地。在此区域反复拉锯,尸横遍野十室九空。经过四十年多次移民修生养息,人口恢复到了二十万左右。重设大宁卫是为了加强北平北面的防御纵深。而大宁卫这是首当其冲。

    三万战兵,五万民夫。十五万各式马匹,两万辆大车。浩浩荡荡行军至大宁卫以北彻彻儿山。斥候来报,两百里外发现有北元索林帖木儿部行踪。估计最多两日便可接敌。遂命大军扎营,半晌人喊马叫后。一座硕大的营盘出现在了彻彻儿山脚下。

    张璟在大军出征前就命令杂造局制造了大量的紧固件。在扎营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把原木连接起来。模块式的箭塔和铁丝网在营寨防御时可以迅速的安装妥当并投入战斗。拒马用铁链连接后,蒙古人惯用的绳套也失去了作用。最狠的是张璟设计了一种猛火柜,用唧筒发射混合了豆油、白磷、酒精的原始汽油。是通过猛火油用原始的低温蒸馏获得的。,用于燃烧是足够的了。添加豆油是为了增加粘稠度。添加白磷完全就是为了增加伤害。加酒精是为了脂化提高爆燃的威力。

    还制造了一批简单的抛射机,用以发射爆燃陶罐。陶罐内装三分之二的原始汽油,添加硫磺、硝石、树脂、白磷、酒精等混合物。罐口用蜡封,用特制防水的导火索插入蜡封引爆。导火索两头有竹管,一头插入蜡封,一头的竹管内有火石碎屑,拉动竹管导火索就被火石碎屑摩擦引燃。抛射机也是模块式的。中间的机巧可以直接拆卸。紧要时拆卸或者破坏机巧就可令到对手无法使用。

    杂造局为燕山卫设计了一款专门用于制造陷马坑的器材。古代的陷马坑不是一个坑,而是一条坑。而这个新器材是辆两轮车,一个人即可推动。到位置停下,固定好车辆后。车中间有个装置,是个螺旋打洞杆。推着操纵杆转动就能向下打洞,和后世农村的打孔器一样会带出泥土。一个坑大概一尺左右的直径,深三尺。坑中埋设鹿角状尖刺。一般马脚踩下去一定废掉。这种陷马坑和传统的条状陷马坑配合效果极佳。

    营寨外的地面上每隔五十尺做一圈标记,上面涂抹了荧光粉。方便远射兵种测距用。杂造局还设计了可固定于寨墙上的强弩。用滑轮杠杆上弦,发射铁制箭镞的弩箭。用中空的竹管做箭杆。然后里面放置铅丸。命中目标后会造成二次伤害。这是杂造局匠人的脑洞。经过测试的确有效。而且竹管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让杂造局中的老弱妇孺即可加工。

    寨墙上还安置了可以更换子铳的虎蹲炮。在敌人快速接近的时候,这种大口径直射炮的威力是很可怕的。而箭塔上的哨兵都配了望远镜,后世那种成本不到五十的单筒塑料望远镜。七倍率定焦、亚克力镜片、高强度塑料镜身。耐摔抗造又便宜。张璟搞了一大堆,给整个燕山卫都配上了。只要是骑马的连辎重兵都有。这种玩意儿就是个一次性的产品,镜片模糊了,调焦圈坏了直接换。就算是敌人拿去也就用个几个月而已。

    营寨外挂满了基地出品的盾牌。而铁丝网和拒马在陷马坑后面组成了第二道防线。远程用火铳、近程用弓弩和虎蹲炮。贴脸了还有霰弹枪。整个营寨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固若金汤。

    燕王带着手下在营寨之中巡查,看着军中司马拿着手册指导士兵修建设施。不禁看了眼张玉,张玉则老神在在的和都指挥使唐忠聊着军务。倒是随身的张辅知道燕王在想自家小弟了。这营寨中到处都有他的影子。在燕王的眼里面只要能够让军力上升的所有举措都是好的。他原本就是武将出身,并不向后世文官那么看不起工匠。所以看着燕山卫现在的改变心中很是满意。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zWWx.org

    张璟为营寨设计的茅厕车,就是个移动茅厕。车子停下后支撑住。轮子卸掉后用滑轮桁架把车厢放置到挖好的茅坑上。一个车厢大概十五尺长六尺宽。把车厢底部的隔板掀开,就是六个面朝外的蹲坑。四周有棉帘可供遮挡,还能防箭矢。营寨撤销的时候,吊起放置到大车轮轴的搁架上。茅坑直接用泥土回填处理。还有炊事车,大车停下,四角有支撑固定。车上有定制好的炊具、厨具。在车边挖坑起灶。撤走时候,东西朝车上一扔。撤销四角固定就可以套马上路。所以一切都是以便捷、安全、快速为目标。

    燕王回到营帐之中。账中因为煤炉开着,所以非常暖和。本来张玉对营帐中安置取暖设备是有异议的。他认为苦寒的条件更能磨砺士兵的韧性。张璟给出的理由是,士兵干的是刀头舔血的买卖。后勤做的越好,越能爆发出战斗力。这不是享受,这是必要的保护。士兵的韧性是靠操练和洗脑达成的。所以让卖命的他们不要为吃穿用所发愁,乃是一个好军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段话被燕王听见就对张玉说:“吾家有麟儿啊!”而后全盘接受了张璟的改造。

    张璟专门成立了一支有各种北平商人组成的荣军社随军行动。为士兵提供战利品折现服务。不管什么都收!给现钱,不方便拿钱的给个地址就可以送上门。为士兵解决后顾之忧。哪怕战死都有人把钱粮送到家人手中。收取的费用可比文官们的盘剥少的多。

    第二天斥候来报索林帖木儿部先锋部队里营寨还有五十里。营帐内气氛却轻松异常。张玉率领五千精骑在外游荡。以供策应。箭塔上的哨兵已经用望远镜发现了敌军前哨。后续乌压压的骑兵也正在向大营方向过来。

    洪武年间最后一次北击蒙古的战斗即将开始。这种体量的战斗不是上来就抽刀子对抗。都是在接触之前无数的斥候反复侦查。虽然燕山卫的接近野外堡垒的营寨已经建好差不多一天了。有几处还在用火烤营寨上糊的湿泥呢。很多燕山卫的士兵是第一次接触望远镜和擎电铳、迅雷铳。还在一批批的做适应性训练。所以燕王现在的策略就是拖。

    大量的斥候分散在营寨四周两百里方圆的范围里面不断劫杀蒙古斥候。一旦发现有超过两百名的斥候队,立刻发射烟火示警。然后附近的斥候集结立刻围杀。为什么会这么大胆?望远镜啊,这个作弊神器的存在比蒙古人的所谓神鹰大雕有用的多了。毕竟畜牲最多能给个大概方向有人的信息罢了。按道理,这样会逼迫蒙古正军不得不加快接近并开始攻击明军。但是张玉不但的在附近刷存在感。

    这五千精骑在外游弋寻找战机。这五千精骑分做五个千人队相距十里行军,形成一个方圆十里的梅花阵。在营寨和索林帖木儿中军之间穿梭。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出兵吧,这五千人往左近一撤。你分兵多少追击?多了影响中军兵力。少了就是给人送菜。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只能结营以斥候探马了解战场军情。可是又被明军大批斥候战场隔断。

    现在的索林帖木儿在账中对着手下的几个万户脸色凝重。虽然相当大一部分斥候都被劫杀,还是有人回来禀报军情的。目前明军的营寨横亘在彻彻儿山和大宁卫之间。绕过去会被侧翼攻击,且路途遥远。直接面对?我们是来掳掠人口的,不是来攻城的。而且北元朝廷退出中原退出大都的时候所带的工匠在明军的历次追击中损失殆尽。过去几十年了,早就没人会制造那些精密的攻城机械了。连回回炮的射程都缩短到了以前的一半的一半。面对这个局面,索林帖木儿最希望的倒是明军来攻击他们的营账。他们可以发挥蒙古轻骑的机动性放明军的风筝。当然了这也是这厮的一厢情愿。算了,反正想不出那就喝酒呗。结果一个军议变成了烤羊鉴赏会。

    就这样过了两天,在燕山卫都掌握了这些新式火铳的射击要领和各项新器材的使用方式。新装备上手快,操作步骤都写好了小册子派专人训练,一步步的教授。以前的火铳激发步骤繁琐,光一个装弹就有二十几个动作。现在有了预装弹,十个步骤不到就可以完成。而且因为引火药也是预装的,就不会发生装火药的时候忙中出错。操作迅雷铳的步骤是掰开燧发击锤,从左边腰间皮袋中拿出引火药按到药池中。击锤就位后竖起火铳,从右边腰间皮袋拿出预装弹竹管。用大拇指推开蜡封,往枪管中倒入火药。把竹管套在枪口,用通条从竹管另一头把包着鹿皮的铅弹塞进去捣几下就位就可以击发了。擎电铳就更快了,直接换子铳就可以。

    明军开始派出了第二队的五千精骑由朱能指挥,和张玉遥相呼应。两队在营寨前二十里左右拱卫。而中军大帐随时可以出动大军。这时候索林帖木儿忍不住了。蒙古人开始集结,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以四个万人队相继向明军营寨开始行进。燕王下令中军出营寨结阵。重甲的长枪兵在前压住阵脚,后面是火铳兵。为了防止蒙古人的传统战术曼古歹,所有战兵都全身甲胄加面罩的配备。张璟还制作了盾车,大车打横一边车厢上插装盾牌。另一边车厢板放倒,上面有缺口可以当做阶梯登车。火铳兵在上和大车之间的长枪兵形成高低搭配。如果骑兵冲进来,站在地上的长枪兵可以后撤。车上还有霰弹枪,远近交叉火力攻击下重骑也得趴。后面的虎蹲炮上前填补车与车之间的空隙,一阵轰击下来哪怕是最鼎盛时期的金国铁浮屠也照样趴。

    讨论群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曼古歹战术是种无赖打法,最大限度的突出了蒙古人的骑射能力。轻骑扑向敌方军阵。在达到箭矢射程的时候,同时对军政进行齐射。一般两三轮以后就很接近了。此时轻骑兵向两边散开,后续的再射击。基本上马队在路线上画两个圆,周而往复直至对方军阵溃散。或者对方忍不住冲上来。这时候要么骑兵后退反身吊射,或者后续重骑冲击。蒙古人在西征的时候这套战术屡试不爽。后来明军以火铳结阵三段击相持。此时蒙古骑兵只能射一轮箭了。再多就是给火铳送靶子了。

    不知道为什么,蒙古人就是迷信这种战术。果不其然,对面索林帖木儿已经拍出来五个千人队向燕山卫中军冲击过来。燕山卫的大车刚刚打横过来,各个总旗、百户、把总大呼小叫的让手下士兵就位,大车后面有大量的民夫在帮士兵装弹。他们穿着张璟让基地定制的防爆服,前胸的插袋都插有亚克力的甲片,头戴防爆盔。腰间还有一把腰刀,关键时候要上去割人头的。这帮职业农民从来没有穿过如此好的装备,个个感觉自己能和战兵一试高下。战兵的札甲和铁臂手和勇字盔加亚克力面罩的防护力则更高一筹。

    大地在颤抖,地上的小石子在欢乐的乱蹦。马蹄声早就变成了轰隆隆持续的击打在军阵中战兵们的心头。基层军官们抽出腰刀声嘶力竭的维持着军阵的稳定。而中军的望楼车上,哨兵在吊豆上拿着望远镜看着早先标记好的标尺。当蒙古人的马队接近到一里的时候开始报告:“接敌距离两千尺!一千尺!五百尺!敌已开弓!箭阵!射!四百尺!敌已射!遁!遁!遁!”黑压压一片乌云般的箭矢飞上天空在最高处失去上升的力量后向下坠落。靠着重力加速度在中亚和东欧平原上收割过斯拉夫人、雅利安人的箭矢再一次出现在燕山三护卫的头上。

    在后排的弓箭手发射箭矢的同时,长枪兵摇晃着手中长达四米。一手压住,一手晃动。一朵大约三四尺的枪花就出现了。基本上能击打掉三分之一的箭矢。这不是杜撰真的有。明朝技击名家吴殳创作的《手臂录》的姊妹篇《无隐录》里的游场革法里就有:“团牌变:亦枪为团牌,以御矢也。前手宽松,后手圆转以萧之,矢不能入,盖身有甲、首有胄,唯面手畏矢,前腕着(对着)额,借力以行之。”而张璟为勇字盔设计了亚克力面罩以后,基本上也就甲胄的接缝是没有防护力的。如果被击中这里那真的是命运啊。所以黑压压的一片箭矢袭来,在如林长枪的击打和甲胄的防护下。长枪兵竟然无一倒地。

    箭阵在望楼哨兵大声呼喝“五百尺!敌已开弓!箭阵!射!”的命令下就发射了第一轮。步弓手的射程永远高于骑兵射手。而且这种吊射无需瞄准,只要按照战前的标尺角度抬射。一个箭阵一般五百人。五百只箭矢基本上覆盖了一两百平米的范围。而目标就是冲杀上来的骑兵。骑兵在冲锋的时候一般不可能转弯。只能硬抗。蒙古人的甲胄比后世电视剧里面的强多了。当然在张璟以后世科技改良的箭矢面前还是不够看的。精钢箭镞、碳素箭杆、乳胶箭尾。飞行距离长,飞行姿态稳定。箭镞角度经过优化,破甲程度接近强弩。一个齐射,五个箭阵两千五百支箭矢形成的五多黑云带着劫难和死亡扑向了蒙古人。从高空往下看去冲锋的马队中像被隐形的巨人踩了一脚。骤然出现了一片空白。后面的骑兵此时头皮发麻,一方面庆幸自己没被射到。一方面不晓得第二波什么时候到。

    “三百五十尺!射!”又一次齐射,一般这种射击都会打个提前量,五六秒钟的时间骑兵差不多可以冲击四五十尺的样子。所以一般给个五十尺的提前量就正好。而且骑兵冲锋不是横排,为了增强正面突破的穿透力。一般都是个锥形的阵型。而且前五十个骑兵往往会套两三层甲。加上马甲增强冲击长枪阵的穿透力。当然蒙古人是不会傻乎乎的冲着枪头过去的。他们是想要在阵前左右分开像两边画个圆回去再来一遍。在冲锋的路上不断的开工射箭。有训练的会控制射箭的时间节点。尽可能一起射,效果惊人。零零散散的箭矢比较好防守。如果对面的阵型在他们的箭雨下崩溃,那这尖锥一样的锋矢阵就派上用场了。前五十个套了两三层甲的重骑兵就变成了锋利的锥尖。带着死亡的寒光凿穿军阵。静安法老的万年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