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纵横宋末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章、新兵新象

第四十九章、新兵新象

    就是茶杯价格太昂贵,根本就不是平民能够承受得了的。

    因为景德镇太远了,瓷器茶杯也太昂贵了!

    这点不但王文赋两人发现了,赵平也知道。

    这不符合赵平让它走进普通百姓的愿意。

    昌元县与隆昌县之间的安富乡一家陶器作坊。

    姚陶出来迎接时,赵杰看到手里还残留少许泥巴。

    不但手上如此,棕黄色的脸上也有泥巴。

    不过,脸上神情充满了高兴。

    显然,姚陶对自己来到非常欢迎。

    这是一个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

    用小郎君的话说,就是多面手。

    当赵杰带着随从来到安富之后。

    他就兴冲冲跑出来迎接赵杰。

    赵杰扫视一下。

    只见这里有几个低矮的工坊。

    没有墙体四面通风。

    工坊则是用几个砖柱在支撑着。

    工坊上面是灰色的瓦片。

    里面有十多个工人正在用泥巴制作土陶,等到它晾干之后放入窑子进行烧制。

    显然,这个陶坊生意不太好。

    这种窑子赵家庄也有,但是无法烧制出土陶。

    无他,正是土质的缘故。

    正如只有景德镇才能烧制出瓷器一样,安富姚家的土地才能烧制出土陶。

    二人交谈一会儿,赵杰说明来意。

    姚陶还想努力换取一个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价格。

    他想到景德镇去发展。

    离乡背井没有钱是不行的。

    赵杰接着给他分析了。

    因为安富离潼川府及内江更近,胡人随时有可能纵马过来!

    然后赵杰就拿出仙炉烧烧水泡茶。

    一边喝茶一边耐心等待对方答复。

    姚陶惊呆了,没有料到对方竟然有自己见过的饮茶及泡茶方式。

    而且这个茶叶及茶杯都不是平凡之物。

    显然,对方不着急,自己却是恨不得把这个陶坊早点打出去。

    然后到景德镇这个地方。

    既安全又适合发挥自己的特长。

    姚陶急忙把赵杰迎接到一个有七间屋子的大院客厅。

    没有交谈多久,姚陶急忙把作坊连同附近一百多亩的田土作价千贯打包给赵家庄。

    这个价格双方都满意!

    然而赵平不满足于此。

    赵杰牢记赵平的叮嘱,不但要把作坊收购下来,最好作坊的主人及工人也一起留下。

    赵平可不想一个空壳陶坊。

    希望技艺能够传承。

    二人一番客气交谈之后叙述年齿。

    赵杰年长五岁为兄,姚陶刚刚四十二为弟。

    两人现在都是昌元县的人,越谈越亲热。

    赵平的条件给他的非常优越。

    赵家庄保证他们安全,当遇到不可阻挡的危险可以随时离去。

    同时按照赵家庄规定给予百分之五技术入股。

    姚陶一家更加高兴了,赵家庄不但把全部风险承担了,而且还给他们全家生活还有了保障。

    毕竟去景德镇那只是万不得已的法子。

    还得从头开始。

    还得离乡背井!

    在赵杰诚心相邀请之下,感动之余姚陶全家及工人全部留下!

    在赵平的安排之下,姚陶的陶器作坊必须多元化。

    不但生产传统的盛装酒类及泡菜腌菜的坛坛罐罐,还生产茶杯。

    什么,还有手握巴掌大小的如甜瓜形状小罐罐。

    它里面的空洞的。

    听说赵家庄生产了一种琼浆玉液酒。

    这种酒度数听说极高。

    难道,它是用来装酒的吗?

    见到姚陶极度迷惑的表情,赵杰向赵家庄方向一拱手。

    之后微微一笑说道:“小郎君说这个是对付胡人的最好的凶器,今后要打败胡人马匹的凶猛进攻,就要依靠它了。”

    姚陶听完更加困惑了,没有想到赵家庄收购他的作坊是为了打败胡人!zWWx.org

    于是不好意思说道:“赵管家贤兄,你们收购作坊是为了打败胡人,作为宋人,杀胡乃是我等义不容辞之责任,我岂能收下铜钱呢?现在我立即退回。”

    赵平扫视姚陶一家,见到姚家一家人衣着扑素,他的浑家及儿女脸色煞白。

    好不容易等待财神收购,没有想到当家把钱退回。

    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了。

    他于是急忙摇摇头说道:“这怎么行?既然已经收购了,岂还有退还的道理。小郎君在愚兄走时吩咐一定要实价收购。”

    “况且,姚贤弟也看见了,自家们不但生产杀胡利器,还生产坛坛罐罐及茶杯。铜钱还是请贤弟收好。这是姚家贤弟应该得到的。”

    姚陶的浑家姚杜氏及几个子女脸色由苍白转为正常。

    他哪里不知道他们的想法。

    赵杰感到暗暗好笑,不过自己的浑家原来不也是这样吗?

    姚陶一看,这千贯铜钱一共一万三千多斤,平板车已经把道路深深压出几个轨道。

    如果没有驴子确实难以拉动。

    更同时如果遇到土匪半路抢劫呢?

    没有钱他们原来痛苦,现在一下子从天而降如此多的钱,也感觉痛苦。

    他不禁求援向赵杰望去。

    “如果贤弟觉得铜钱携带不方便的话,愚兄倒有一个不错的法子。”

    “什么法子?请赵贤兄告诉我。”

    于是赵杰向赵家庄方向一拱手,看了姚氏一家又看了平板车下面的轨道痕迹。

    他咳嗽一声之后说道:“我赵家庄体谅到诸位使用运转铜钱非常不容易,特别为各位推出一种代为各位保管铜钱、银子的法子,名称就叫做存款业务。存款业务规定,把铜钱及银子存在赵家庄钱庄不但没有损耗保管费用,而且还给予三厘的月利银。”

    说到这里,赵杰停顿一下,然后继续说道:“也就是说,贤弟的这千贯铜钱,每月赵家庄给你三贯铜钱的利银,一年有十二贯铜钱的利银。”

    原来竟然还有这种好事,在其它金银铺不但没有利银,而且还收存钱人的利银。

    赵杰仔细给他们一家人算账。

    “三贯铜钱看似不多,可是凭借赵家庄的提货卡,可以打九折,购买一担大米,基本上够你们家人吃一个月。可以说,这些利银已经基本上满足你们家人所需的大米。”

    姚杜氏四十来岁,虽然皮肤比较白皙不过头发已经有些花白,额头上也有不少皱纹。

    虽然年纪比赵田氏小几岁,可是看起来竟然比赵田氏要老些。

    显然这家人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她不停地打量赵家庄保安团。

    显然想看看这个保安团的是否有实力保证他们的铜钱及家庭安全。

    而不是口头上能够保证他们安全。

    这个保安团太与众不同了。

    吸引她的是赵家庄保安团士卒的衣着打扮及精神气。

    这十个保安团的队员站成一条直线。

    个个穿着整整齐齐花花绿绿衣服(其实就是宋代版本的迷彩服),腰间扎着皮带,脚穿大头皮鞋。

    个个手里拿着红缨枪,腰间挂着一把三尺弯刀,背后还背着弓箭。

    人人如标枪目不斜视站在他们面前!

    完全颠覆以前那些贼配军猥琐形象!

    不但她被吸引住了,就是她的家人也如此。

    自己身后的两个十几岁儿子一脸羡慕,三个十多岁女儿一脸花痴!

    听赵杰说赵家庄经过批准的保安团已经有上千名额,如此威武雄壮的保安团怎么不让人放心!

    姚陶也点点头。

    姚杜氏于是用手肘轻轻触了姚陶,然后上前万福之后问道:“奴家有礼,敢问管家大伯,请问赵家庄提货卡如何才能办理?”

    赵杰一边还礼一边哈哈大笑说道:“赵家庄的提货卡非常简单。赵家庄开出的俸禄,可以给铜钱或银子,这是现钱;也可以用直接变成提货卡,如果用提货卡购买赵家庄提供所有产品,全部都是九折。哦,刚才说话忘记了,还有见面礼,李涵铁,把礼物送来。”

    李涵铁大叫一声“诺。”

    右手从口袋掏出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事,放在嘴里竟然能够发出呜呜声音!

    听到呜呜声音,他手下的五个保安团队员队形立即散开把武器交给其它队员保管。

    跑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平板车面前,立即把赵家庄全部系统产品由十个保安团队员从平板车搬了下来!

    这些全部是赵家庄的精品,有仙皂十盒、花仙子水粉五盒、花仙子皂五盒、仙炉三个、仙炭一百个,大米一担、醉春风茶叶一盒,全部整整齐齐摆放在姚陶面前。

    做完之后,李涵铁又向赵杰行了一个军礼,然后一声令下,十个保安团队员仿佛魔法一样变成原来标杆一样如一条直线。

    太让人赏心悦目。

    姚杜氏不禁大喜,礼物太重了。

    他一边还礼,也一边哈哈大笑说道:“谢谢管家贤兄的带来赵家庄小郎君的大礼,小弟这里可没有什么大礼,只有几个不值钱的不值钱的土陶,还希望管家贤兄不要嫌弃。”

    看了几个儿子一眼,然后呵斥说道。

    “一郎、二郎,怎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还不给小郎君及管家伯父还有李贤侄把为父炼制陶器拿来。”

    两个儿子走后,姚陶郑重向赵杰拱手,凝视赵杰说道:“管家贤兄,小弟这千贯铜钱就交给你们赵家庄保存,还有,以后给小弟一家发放俸禄,也用你们那个什么卡。”

    赵杰哈哈大笑,上前拍了拍姚陶的又黑又瘦的肩膀。

    当即掏出一个印刷精美翠竹的卡片给了姚陶。

    说道:“这是提货卡,价值十贯,这也是赵家庄给大客户的礼物,请收下。现在自家们来办理储存业务,贤弟看好了,这个存单一共是一式三份,你本人保存一份,钱庄保存一份,赵家庄保存一份。”

    姚杜氏有些怀疑看了姚陶一眼,她还是有些担心。

    看到姚杜氏的脸色,赵杰强调说,“至于安全,你完全放心,你在这上面分别签字,按上贤弟本人的手印,留下你自己知道的取款密码。贤弟可以随时拿着存单,凭着你的密码来赵家庄及县城支取。其它人即便拿着存单,如果没有你的密码,也难以取到。”

    姚陶点点头,然后沉思一会儿说道:“假如我的存单丢失,这个怎么办?”宋魂的纵横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