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在线阅读 - 第71节

第71节

    他的语气无比平常:“同往常一样便好。”

    水浪推着楼船轻轻地晃了一下,随之生出一阵水声。

    天子的声音忽然显得有些不怎么真切。

    下一刻,隔门终于阖起。

    桑公公随之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等江玉珣反应过来的时候,应长川的声音已然消散在了夜空之中。

    月光自窗外照来,冷静下来的江玉珣忍不住思考。

    ……同往常一样便好?

    应长川该不会是让我继续保持从前的说话风格吧?

    ※

    天子巡游期间,依旧每日都能收到从昭都传来的信报。

    ——此时聆天台的丹师已经在玄印监的驻地,按照江玉珣给的思路做起了实验。

    除此之外,昭都附近“屯田”的进展也颇为迅速。

    次日,楼船甲板之上。

    “回禀陛下,服麟军军营附近已屯出了数百亩良田,再过几日就能开始种植这一季的冬小麦了!”说话间,庄岳的神情颇为兴奋。

    话音落下之后,他又忍不住稍有些遗憾地感慨道:“可惜今年这田还是垦晚了一步,这个季节只来得及种小麦,粟是完全赶不上了。”

    一旁的另一名官员也笑道:“确是如此,只能先委屈大家吃几个月麦了,明年定当早早种粟。”

    怡河平原虽然也种植小麦,但是按照历史记载,此时距离它变成北方地区的主粮还有好几百年的时间。

    粟即小米,是目前大周北方地区的主粮。

    最常见的烹饪方法为蒸和煮。

    江玉珣穿越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这样的饮食习惯。

    而无论再怎么不习惯吃粟米,他都未曾想过改以麦为主粮。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流行于大周的小麦品种和现代有所不同,磨出来的面粉极其黏牙,几乎无法食用。*

    基本只能做成所谓的“麦饭”,用筷子夹着一粒粒地吃,味道真的不是很好。

    此时已经入秋,错过了粟米的最后种植时间。

    想来明年小麦于军粮中的占比是会上升不少,也不怪这些大臣们会遗憾。

    南巡至此,水路已经走到尽头。

    说着说着说着一行人便下楼船,换乘马车向官道而去。

    ……

    临海的烁林郡气候温暖,是大周第一个收获晚稻的郡。

    此时田地上已是灿烂一片。

    夕阳自小丘另一头照来,满地的稻田瞬间泛起了金光。

    烁林郡太守娄倬正蹲在田地边,无比怜惜地抚了抚手下即将成熟、能够收割的水稻:“陛下,今年烁林郡天气不错,稻谷长得也好!预计将会比去年增产两成。”

    虽说增了产,但是娄倬正的表情却不怎么喜悦。

    紧紧皱着的眉头也未松开。

    ——不同于位于辰江平原的桃延郡,烁林郡到处都是低矮的丘陵,压根没有几片平地能够种粮。

    哪怕当年丰收、增产,百姓也要饿肚子。

    若是运气不好遇到灾年,那便是饿殍载道……

    这一点不止娄倬正知道,朝廷还有皇帝都知道。

    因此他就算是装,也难装出开心的样子。

    来南方这么久,江玉珣终于走入了稻田边。

    他忍不住向前两步,伸出手偷偷比画了比画。

    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江玉珣从来没有种过田,但他好歹也是近距离看过田地、稻谷的。

    方才他就觉得这稻谷有些奇怪,走近比画了两下江玉珣便反应了过来——且不说产量如何,单是这个稻谷的杆,就要比自己印象中高许多!

    娄倬正说今年是个丰年、没有灾荒,但是远处仍可看到有水稻倒伏于田地。

    看众人的表情,似乎已经将它当成了寻常之事。

    江玉珣下意识摸了摸稻穗,刹那间思绪翻涌。

    “爱卿在看什么?”

    “啊!”江玉珣愣了一下,方才意识到应长川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自己背后。

    他赶忙转身向天子行礼:“回禀陛下,臣在看这些稻谷。”

    末了轻声道:“……烁林郡多丘陵,臣一路走来,看到这里的稻谷似乎仅种于部分平坦地区……便想如果未来能将稻谷种在丘陵半腰,或许烁林郡也能免于饥荒。”

    单单他们所处之地,附近就有许多坡度不大的小丘。

    若是能在这里种稻,连修造梯田的工序都可以省去。

    娄倬正缓缓起身,笑着向江玉珣这位故人之子解释道:

    “这里的小丘坡度虽然不大,但是实在是太干了。此前郡内百姓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方种稻,但是费尽心思劳作一季,最终却没有什么收获。时间久了,便也不再做这样的尝试。”

    田间忽然安静了下来。

    是啊,烁林郡的饥荒问题如此严重。

    这么多年来,百姓自然是将能试的方法全部试过了一遍。

    看到眼前这些种不了地的小丘,众人的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江玉珣再次伸手从稻谷上抚过。

    细小的芒刺于不经意间戳向他的指腹,带来一阵无法忽视的痛意。

    “嘶……”江玉珣下意识把手收了回来,同时忍不住垂眸向指间看了一眼。

    还好,稻谷上的芒刺不比麦芒。

    刚才那一下虽然疼,但是并未刺破他的皮肤。

    然而这一下的刺痛,却突然使得江玉珣的大脑清晰了起来。

    能在山地上种植的稻谷么……

    我想起来了!

    江玉珣的心脏忽然重重跳动起来。

    他不由自主地攥住了衣摆,同时咬紧牙关。

    “江大人,您这是……”站在一边的娄倬正,被江玉珣突然紧张的样子吓了一跳。

    而此刻,应长川却已经看出——江玉珣的眼睛极亮,神情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应长川眯了眯眼:“爱卿可是想到了什么?”

    “回禀陛下,臣确有一事相报,”江玉珣立刻转身向天子行礼,接着缓缓道,“有关稻谷品种之事。”

    不等应长川追问,江玉珣赶忙将刚才编好的背景说了出来:

    “臣从小生活的兰泽郡紧邻海沣国,郡内有一部分百姓与海沣国人同宗同源、联系密切。臣当年听部分老者,说过一些关于海沣国的事情。”

    江玉珣说着说着,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海沣国有一种稻谷,早熟、耐旱非常适合种植在高田。”

    兰泽郡多雨水,因此完全不需要这种稻谷。

    百姓就算知道,也不会大老远去寻这种稻种,更别提广泛推广了。

    但是不远处的烁林郡不一样!

    这种稻谷品种被后世称为“海沣稻”,一千多年后才由官方引进,并大范围种植在东南丘陵地区。

    至此,烁林郡的饥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听了他说的话,田埂间瞬间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声。

    “江大人,你说的可是真?”烁林郡太守瞬间激动起来,甚至忍不住上前抓住他的手。

    话虽这么问,但是娄倬正心底里已经将江玉珣的话信了大半。

    ——他早已听过有关江玉珣的种种传闻,同时也是打心眼里觉得故友之子是可信之人。

    江玉珣缓缓点头:“大人,千真万确。”

    他的语气无比坚定。

    海沣稻确实存在,江玉珣非但不怕人去寻,反倒要大力推动官方去寻找此类稻种。

    并且越早越好!

    稻谷随着清风的吹拂发出一阵“哗啦”轻响。

    江玉珣转过身去抬眸看向应长川,极其认真地说:“臣所言句句是真,还请陛下仔细考虑此事。”

    金灿灿的稻田,与夕阳一道映在那双漆黑的眼眸中。

    如火焰在随着风摇晃。

    应长川忽然在此刻,想起了那日怡河边如火的残阳。

    ——此刻,它已然烧遍了辰江上下。

    -

    在江玉珣之前,别说见了大周从来没有人听说过所谓的“海沣稻”。

    皇帝自然也不能因为他在稻田旁的三言两语立刻做下决定。

    但是此时,江玉珣的话已经如一颗种子,于寂静间扎根在了每一人的心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