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2

分卷阅读32

    出声,随后更是像在热锅上泼麻油一样,一下就炸开了。

    “肃静,肃静!科场重地,严禁喧哗!”五大三粗的兵卒拿着棍棒一下一下敲着号门,马上就把那群探头的学子给吓回去了。

    “到底都是泥腿子,人家那些爷贵重公子们拿的也是一样的题,人家也没这般失态,还读书人呢,我呸!”

    “好了,关咱们什么事呢,等熬过这三天,拿到赏银,咱兄弟俩去街尾胡同乐呵乐呵,谁还搭理他们呢,以后又不见面。”

    “就是憋屈,当时明明是咱俩抽到了西场的号,偏偏被房大那王八蛋截了胡,不就是仗着他叔吗,等有机会非好好收拾他不可。”

    他也眼馋西场的肥差,那可都是金贵人家的公子,估计等三天下来,回家买地娶媳妇儿的钱都够了。唉,谁叫自己和兄弟没背景呢,这种好差事就是临到头上了也保不住。叹口气,拍拍兄弟的肩膀,西场是别想了,这边也得好好干啊。

    看着手里的试题,赵秉安对于昌平县令的感官再一次被刷新了,人才啊!

    纸上内容不多,只有简单的几行字,大体意思就是要求概述第八册 第二例的内容。

    是什么,平民百姓可能不知道,但在官场上,就是初入吏司的小科员都能给你背上几段。

    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这本书的来历说起。

    大朔孝宗弘治三年,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命儒臣分馆编辑,,初拟一百八十卷。

    孝宗确是位明君圣主,可惜命太短,二十又四登基,三十不过五就等极了。接下去的宣宗,英宗也没活过自己的父亲,最后倒是便宜了先皇光宗贞皇帝。

    其实给先帝用“贞”是做谥号是非常讽刺的,因为他在位期间啥也没干,就顾着修园子,选美人,让几位顾命大臣操碎了心。偏生他美人睡得不少,却一点消息都没有,直到三十多了,宫里才有一个采女怀上了长子,就是如今的陛下。当时这本法典历经四朝,已经修了近六十年了。结果就在先皇磕药磕断气的前一个月,这本书奇迹般的修完了。这下当时的太子和大臣们简直是喜大普奔,总算是能有点功绩可以给先帝贴贴颜面了。

    等到当今登基之后,头一件事就是要选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篆修诸臣给先皇修 ,大家也很上道,对于先朝那些糊涂事都用小节一笔带过,主要就是抓住这本书,给先帝脸上使劲贴金。

    那一段时间,朝野上下谁要是不知道这本书,那跟人搭话的时候都找不着话题。

    对于赵秉安这样的高门子弟来说,这本书就列在他们的必修书目里,而且现在只问到第八卷 ,要是这都答不出来,估计这家大人都不好意思再找上门。

    虽然这道题目就是明显的偏袒,但督察院还真就不能拿主考官怎么办?难道你要说考考错了,皇帝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了,削不死你!

    所以说王大人聪明嘛!

    赵秉安也不是圣人,他在有限的条件下还是更喜欢偏向自己的选择。

    第26章 县试(三)

    纵然不少考生怨声载道,考试还是要进行下去。

    高门子弟虽然心里窃喜非常,面上也得忍住不动声色。

    虽然已经提前开考了,但这场考试却一直持续到下午申时,直到科场响起最后的催音鼓,许多学子才不情不愿的交上了卷子。

    令人觉得玩味的是,不论什么出身的学子,除了个别两个,基本上都是踩着点交上来的。

    这群小子,都不简单啊,王开远怎么说也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好几年了,揣摩人心的本事虽不如那些人老成精的老狐狸,但他自品也有几分心得。想想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要是遇到这样的好事,恐怕早就喜形于色了。现在看看,不管心里是不是乐来了花,最起码一个个面上都是端的住的,后生可畏啊!

    重头戏前两天都考完了,接下来的一天考官们就没出什么幺蛾子,也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已经折腾够了。

    上午考了一篇策论,要求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为题破文。这是常被踩中的点,赵秉安看到这道题目就松了口气,虽然他昨天做题很爽,但要是天天都那样,那他们这届科考的公正性就会被质疑,而后恐怕会掀起不少风波。

    好在,这王大人还是比较靠谱的。听听外面的动静就知道考生们对这次题目的接受度远比昨日要好。

    这道题目虽然不难解,但要想写的出彩也不容易,好在时间还算宽裕,赵秉安在脑中拟定主意之后,先在草稿纸上拟下大纲备用,然后就敛袖停手,开始思索这篇文章该如何下笔了。

    要是考民生时事,那赵秉安可能会细细捉摸考官的用意喜好,遣词造句上迎合一二来搏个好名次,至于会不会被人骂媚俗,这就好笑了,骨子里再清高也要分场合啊,再说既然决定了走官途,那就要学会最基本的妥协。

    不过现在既然考经义,那原本的打算就不能用了。经典写好了也可以翻出新意,但不能太过离经叛道,这个世道还不讲究言论自由。虽说当今比较宽宏,可文字狱也不是没有兴起过,要不然前朝方氏一族是怎么没得。

    扯远了,眼下这篇策论才是重点,赵秉安进学到如今已经差不多六年了,四书五经早就被刻进了脑子里,又有邵雍在身边耳提面命,时时提醒,可以说,他对这几本书的理论层面已经吃的透透的了。这道题破题点不多,“敏慎” “正道”还有最关键的“好学”,满打满算不超过三点,只凭这三点构建出一篇层次鲜明,笔酣墨饱的文章,对于第一次下场的赵秉安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不是他水平不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发挥出最佳水平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

    待到他理清了思绪,时间已经过去两刻钟多了。赵秉安心里有了章程,手上行事就不慌张了,他先铺开宣纸,用镇纸压平,随后磨满了一池松烟墨水,右手提起毛笔,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落笔“夫学昔年浮沉,往目渺渺,除绝山河动荡之故,盖因吾辈溺于浮荣,求学之心不坚不诚……”

    洋洋洒洒写下去,等到赵秉安意识回笼的时候,一篇文章已经到头了,从头检查一遍,确定没什么问题后,赵秉安就起身交卷了。此时离科场收卷的时间还有好一段距离。

    王开远也颇为讶异,这位世侄前两天表现的都很稳妥啊,今儿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被昨日的考试冲昏了头脑,要是那样就太可惜了。

    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好示意他拿回去再润色润色,再说虽然自己是主考官可这也不是由着